日前,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公布了第五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名单,暖暖在线观看免费高清BD2022届广播电视学专升本班毕业生徐钧华同学获评创新创业人物。
回顾徐钧华同学的精彩创新创业路,得从她的心路历程说起。她生于1997年7月,从小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古城长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古建筑、服饰有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热爱。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抖音、B站、微博等的推波助澜,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已成为一种新风潮。徐钧华是比较早接触汉服的那一批人,见证了汉服从非常小众的一群人所喜爱,走向了大众的视野,逐渐称霸短视频。

她是退役军人,在退伍的第五年里,也是临近本科毕业的这一年,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陷入了一种无以名状的焦虑。她在想:退役五年,疫情三年,这几年,做了什么?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渐渐地,徐钧华萌生了将汉服与所学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做一些有意义且能创造价值的事情的想法。创业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越来越热烈。
在2021年,徐钧华通过学校相关部门了解到国家、省、市、学校等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并通过创业项目遴选,成功申请入驻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龙岩),开设了知华国潮汉服摄影工作室。

徐钧华说:“选择做汉服摄影是因为喜欢汉服和喜欢摄影,但促使我将这两项组合在一起做的真正原因是,我希望能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知道汉服,知道我们汉民族的服饰,知道汉族也是有服饰的民族,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合照里不是只有白衬衫黑裤子的那个民族,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服饰也是不能被偷走的。”
将两项热爱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让徐钧华累并快乐着。一方面是身体上的累:创业初期,身兼多职,客服、服装、化妆、摄影、灯光、后期等;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苦:要平衡学生和创业者的双重身份,在兼顾学业的情况下,又要忙着工作室的事情,一度陷入精神内耗,曾怀疑自己坚持做这件事情的对与错,理想和现实处于拧巴状态,现在做的事情,和自己一开始想做的存在一定差距,没办法稳定输出科普汉服的作品,怀疑自己做的这些是否真的值得。

相比于创业初期的苦,快乐来得其实很简单!拍出了好看的作品、收获了夸奖,给人带去了鼓舞与穿汉服出门的勇气,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汉服、了解了汉服文化……这些点滴的成绩就能带来快乐。依托工作室,自己的声音、想法,一点点得到传达。在信息无限,注意力有限的今天,工作室团队成员为普及中华传统服饰做了一份自己微薄的贡献,是一件特别有满足感的事情。看到别人在她们的作品下面评论,正向的反馈鼓舞她们前行。当然,偶尔的批评也使她们反思、沉淀,不断改进与提升!
在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徐钧华与队友们提议将汉服元素融入参赛主题,让广告主办方在下一次宣传制作的时候能够想到汉服。她们参与的微电影类和微短视频类项目虽然都只获得了福建省赛区的优秀奖,但每一次都是新的尝试、新的鼓励,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定了她传承汉服文化的决心。
在长汀的古城墙上,在永定的土楼之中、在永福的樱花树下、在培田古民居里、在连城的山水之间,徐钧华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带着汉服穿梭其中,用影像传承中国汉服文化。她们说:“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更是一个连接自然景观、历史建筑的载体,能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切身体验汉服文化。在当下,穿着汉服的人,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每一刻的风动,都是和民族、历史同在的心动。”

创业一年多来,徐钧华带领着工作室成员与龙岩万达广场、美伦·生态城、建发·央渚、建发·云著等联合举办了30多场传统文化、节日、服饰类相关的活动,开展商业演出10余场,拍摄个人汉服写真200多场,并受邀闽西日报、龙岩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受众人数不断提升、范围不断扩大。
经历了工作室创业初期的苦,徐钧华与团队成员不再怕看见争议、不再怕被批评,更加能够接受社会新鲜事物,勇于挑战自己,不固守现状,时刻准备着迎接改变。她们梦想着,在不久的未来,汉族人民也能像少数民族一样,穿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站在世界的面前。
“江山错落,人间星火,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何其浩荡,这群年轻人用自己的力量与方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挖掘、再创造、再凝练、再诠释,立志要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星火,以星火之势燎原。”这是福建龙岩电视台采访她们团队后给予的评价。
(文:柴玲 图:徐钧华 编辑:董敏)